11月3日下午2:30,應我院邀請,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基金會專職研究員侯永琪副教授為我院師生做了一場題為“臺灣大學排名的進展——全球、國內及個人化排名”的學術報告。
侯女士將大學排行榜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全球排行榜(Global Ranking),這種排行是為適應全球大學激烈競爭,而對全球大學所作的排行,使各國大學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為自己定位。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上海交通大學等編制和發(fā)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第二種是國內大學排行榜(National College Ranking) ,這種排行榜是為各國學生選擇高校提高參考。如美國1983年編制和發(fā)布的美國最優(yōu)大學排行榜。第三種是個人化大學排行榜(Personalized Ranking),這種排行榜能夠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要,靈活地調整和組合評價指標,為自己選擇就讀大學提供依據。如德國高等教育中心的個人化排行(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加拿大個人化排行 (the Maclean’s Ranking),荷蘭個人化排行(The Studychoice 123) 和英國個人化排行(the Push Ranking)等。 臺灣也有三種大學排行榜。2007年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編制和發(fā)布了全球大學排行榜(HEEACT Global Ranking in 2007) ,旨在了解臺灣各大學在國際競爭中的表現;2002年淡江大學編制和發(fā)布了島內大學排行榜(Tamkang National College Ranking in 2002),旨在通過這個排行榜促進淡江大學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2008年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編制和發(fā)布了個人化排行榜(HEEACT Personalized Ranking in 2008) ,旨在為臺灣及其國際學生提供臺灣各大學的信息。 在大學排行榜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評價和改進排行榜本身成為一個課題。2006年國際大學排名專家組(the 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 )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上確定了一系列原則,即柏林原則。柏林原則認為編制大學排行榜必須遵循公認的公平原則、不斷改善排行榜的編制方法、結果的客觀性和效度。要明確排名的目的和目標、設計指標及其權重、科學收集和處理數據、公布結果。 最后侯女士強調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大學排行榜的功能和局限,通過大學排行榜鼓勵各大學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增強各大學的特色。 侯教授還對師生提問做了詳細的解答。并對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的性質及其經費來源向師生做了說明。
(單菁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