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于即將邁入鄭州大學(招生辦)的“準大學生”李佳川來說,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讓她既向往又忐忑:上網(wǎng)尋找新生群和小組、提前探秘大學校園、自學專業(yè)課程……李佳川并不是個例。前后兩個月時間,高中生“變身”大學生,這意味著要離家、自立、自主學習,突然的變化令新生有些迷茫,而大學,又將如何引領他們進入全新的人生階段? 現(xiàn)象1 “上大學突然不會學習了?” 小戴目前是南京大學(招生辦)的大二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秀,各項學生工作皆有矚目成績。但當她談起初入大學的感受時,學習竟是她新生時期的最大困擾。 “剛入學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多了。”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讓小戴很興奮,她參加了一系列的社團活動,這些活動占用了她大量的時間,有的時候不得不“翹課”……如此折騰,學習自然被擠到九霄云外。期末考試來臨,她不得不捧著數(shù)本依然嶄新的教材出入通宵自習室,可是成績還是慘不忍睹。 像小戴這樣的例子在大學生中不占少數(shù)。高中與大學的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脫節(jié)嚴重,從高中大密度的“月考”、“周考”到大學的“放任自流”,自主學習成難事。不少學生笑稱大學的典型時間分配就是“先玩一學期,再為考試學幾周”。更有學生上大學如同“進了天堂”,平日通宵廝殺游戲,考前通宵啃書本。來自“麥可思2009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與“騰訊-麥可思2010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問題”是入學后的主要問題。 一些高校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點,清華大學走在了前面。從2008年開始,清華每10名新生就有一名指導老師陪伴著度過第一學年,他們一起談心、一起出游、一起聚餐,近距離地接觸讓指導更有了針對性。此外還有“新生研討課”供新生選擇,以小班授課的方式對新生進行“通才”教育,介紹大學學習方法。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生需要抽簽才能選到此課,因此,很多學生希望此類針對新生的課程最好能全面普及。 現(xiàn)象2 “專業(yè)是什么?” “沒有錄到第一志愿。”周舟是2010級哲學系的一名學生,“我被調劑到了一個不了解更不感興趣的專業(yè)。畢業(yè)了,工作在哪里?”大一整整一年,周舟將近半時間用于打聽轉專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大一我迷迷糊糊地過了一年。我覺得新生階段就應該有人告訴我們考研(論壇) 、轉系、工作等各種問題,讓我們心里有譜。”“我們還需要有人指導怎樣學習,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方式太不同了,大部分人,高中階段根本沒有寫過論文,可大學許多學科用論文成績當作考試成績,這方面應該有人系統(tǒng)地指導我們一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為此指出,許多大學只關注教育學生課業(yè)知識,沒有對學生進行基本素質和道德的教育,也不關心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生活,而對于職業(yè)規(guī)劃來講,高校也總是在大三以后才傳授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在國外,有的國家在小學階段就進行職業(yè)教育,這使學生很早就對“職業(yè)”有所了解,而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到了選專業(yè)時,仍不知道“專業(yè)”是什么。 “學校應對新生進行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而且這樣的指導最好以院系為單位進行。”程方平建議,“因為各個院系的學生情況不同,以學校為單位的教育太過‘一刀切’。” 現(xiàn)象3 “離家后,怎樣生活?”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帶來的不只是學習內容、方法的變化,還有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改變。上大學是第一次離家,這是許多人的經(jīng)歷。大學雖然不是家,但千千萬萬學子的確要在這里度過人生最好的年華。除了教書育人,給學生一個家,讓他們盡快適應各種變化,將為他們整個大學生活甚至一生帶來很大影響。 “室友”,對許多剛剛進大學的同學來說,是個新名詞,新大學生們進入校園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與室友相處。小賈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室友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很不一樣。”小賈稱,“我閑暇在家的時候喜歡‘宅’,但在大學里生活,宿舍環(huán)境太不一樣了。”小賈說,因為每個人作息時間不同,宿舍的生活經(jīng)常相互干擾,難免產(chǎn)生摩擦。 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新生面臨的又一大問題,“麥可思”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約四成學生認為自己大學“人際關系”亮紅燈。除了室友相處難,學生會、社團、學?;顒拥纫幌盗行聢龊涎苌男@關系網(wǎng)使新生頻繁面臨“社交障礙”。 目前高校中最普遍的加強新生相互熟識、融入環(huán)境的方式是迎新晚會。但拉個橫幅、擺個攤位、開個迎新會的方式,新生們并不“買賬”。小賈說:“晚會的確讓準備節(jié)目的同學更加熟絡,不過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看客’。” 離家后,同學老師成了親人,關系相處得如何,決定了學生們四年的快樂和健康。為此,有專家建議,要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大學生活,校方應該動動腦筋。(通訊員 宋安旎 記者 劉茜) 鏈接 美國高校怎樣做 美國高校的“新生向導”,相當于我國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實施早的從高中階段開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時。它被視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起點,其成效直接關系到學生注冊率、留生率和學生滿意度。其模式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 入學前模式 入學前模式,既面向已錄取的學生,又面向那些決心未定、忙于擇校的生源,還針對其家庭成員。形式從校園參觀到團體會議。內容包括向學生和家長介紹學校服務,幫助學生進行學術和生活方面的調適,提供與教師、員工、老生的談話,提出專業(yè)選擇和第一學期或學年課程的建議等。 新生周模式 “新生周”是美國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向導”模式。新生除收到從學校寄來的信息外,通常會被邀請在正式開學前到校參加一個重要活動,即“新生周”。“新生周”既有偏重生活的學校和學生會活動,也有偏重學業(yè)院系活動,內容面面俱到。 新生課程模式 傳統(tǒng)的新生課程模式主要內容包括學術指導、人際關系、時間管理等,新生必須修滿入學教育課程學分方能獲得后續(xù)學習的資格。這樣的入學教育課程更為系統(tǒng),因此能為新生提供較多內容和較長時間的指導。 快評 為新生鋪設“綠色通道” 有一句話,家長們耳熟能詳“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這起跑線就是進入小學的第一天,甚至于早在進入小學校門之前,很多孩子和家長就已經(jīng)開跑了。目的地,或者說終點線,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和家長來說,就是一所所大學的校門。 而豈知,十多年后,當這些孩子如愿邁入大學校門,大學卻絕對不是終點,而是又一輪學習的新開端。 但是,我們的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隨之很多家長也發(fā)現(xiàn),這一回,他們跑得并不好。 大學生,這個曾經(jīng)耳朵一聽就讓人眼睛發(fā)亮的名稱,并非只意味著成功和幸運,其實有著很多更為現(xiàn)實的制約:怎么從家庭關愛的高中生轉而成為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規(guī)范自己、自己監(jiān)督自己的大學生;怎么從家庭的絕對中心轉而成為大學中諸多中心的一個;如何相對獨立地規(guī)劃學業(yè);如何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們友愛友好相處;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和信心……這一切,都是大學新生必須自己去摸索的。 當然,大學必須擔負起引導新生的責任。 在新生入學時,有一條針對貧困學子的“綠色通道”,為貧困新生提供入學時的資助和幫助。這是新生入學時最讓人溫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不過,既然貧困的新生能走上“綠色通道”,那么為何不可以為所有的新生都鋪設一條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適應大學學習、適應個人大學成長的又一條“綠色通道”呢? 其實,這樣的通道,在各個大學是有的。從大學負責人到大學老師再到大學社團,針對大學新生的各種幫助是一直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點:伴隨大學新生逐步成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這種“綠色通道”鋪設得更寬些、更長些、更讓學生們接受些。 這是一項早已經(jīng)開始也需要一直堅持并始終根據(jù)學生情況而更新的工作,大學、教師、家長、社區(qū),當然還有大學生自己,都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讓大學新生們從成功的開始,走向成功的終點。 |
[發(fā)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