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權是核心改革目標 10月31日下午,記者在文學院旁聽了該院全體教師大會。歐陽友權在會上宣讀了文學院制定的各項改革方案,并且一再強調(diào)要教師們回家后“字斟句酌地看”,“因為這關系到所有人的利益”。 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左高山說,這段時間,全校所有院系都在開會討論改革方案,由于下一年度就要付諸實施,時間很緊迫,“對學院而言,權力下放以后肩負的責任很大,必須高度重視,如果做不好,可能就要挨學校的板子,況且這場改革涉及每個人的利益,不能不慎重”。 在中南大學的改革中,放權是核心改革目標。比如在關乎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崗位設置與聘任、高級職稱評審、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認定、研究生招生錄取等方面,二級學院獲得自主權。 “評職稱看論文數(shù)量還不是最讓我們頭痛的,我們最擔心的是評審標準不統(tǒng)一,一年一變,把我們折騰來折騰去?!被瘜W化工學院的一位青年教師說,學校層面評職稱最大的問題是標準變得太快,“今年這個標準,明年那個標準,隨意性太大,弄得我們不知道往哪里努力,也許按今年的標準努力了明年就不行了,很不公平?!?/P> 這次改革,中南大學也向這一積弊開刀了。7月,張堯?qū)W在全校中層干部校內(nèi)改革動員大會上稱,學校對教授、副教授的職稱晉升,不再設太多限制條件,包括英語和計算機能力條件等,今后都將逐步取消。 “應該由學院根據(jù)學院和學科的特點,自主設置。這些條件,可以要求論文、也可以不要求論文,要考核申請人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社會和學校同行的公認度。切不可唯論文的篇數(shù)多少判斷申請人的水平與能力,要根據(jù)學科的不同全面評價?!睆垐?qū)W說,“我們不能用論文的篇數(shù)多少去考核我們藝術學院的老師,他們是以作品為主的。他們是歌唱家、舞蹈家、畫家、作曲家等等,讓他們寫論文是寫不出來的。他們只有作品、有好的作品就行。我們也不要以論文的篇數(shù)多少來決定臨床大夫的職稱晉升?,F(xiàn)在聽說護士評高級職稱都需要寫多少篇論文?好像有點兒荒唐?!?/P> 不以論文論英雄,文學院早有先例。歐陽友權說,學院的閻真教授,就是憑作品長篇小說《滄浪之水》進來的,“文學作品只要有影響力,跟藝術創(chuàng)造的成果一樣,可以作為職稱評審的材料”。 然而,這次的改革中,文學院在制定本院的職稱評審文件時,還是對論文作了要求?!拔覀冞@種學科還是要有論文,不要求論文,就誰都不寫了,文學院不寫論文了,就會變成語文教研室。我認為,論文還是體現(xiàn)學術研究能力的重要尺碼。”歐陽友權說。 吳敏也稱,在信息工程學院,論文仍會是重要的職稱評審標準,這一點不會放棄?!暗珬l件可能會粗放一些,不會限制得那么死,目標是要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確實可以晉升的人選出來?!?/P> 除了職稱評審,二級學院在新進教師的遴選、二級學科的設置、研究生的招生錄取等方面都擴大了自主權。 從2012年開始,學校甚至把崗位津貼切塊包干下?lián)芙o了學院,由學院自行制定各類工作人員崗位津貼分配方法。原來的方式是,教職工的津貼每個月先由學校發(fā)60%,剩下的40%年底再結算,現(xiàn)在,改由學院根據(jù)個人的教學科研任務完成情況,決定下一年的津貼和獎金。 對于放權的做法,魯安懷認為切中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病灶:“大學真正能夠建設得如何,關鍵在二級學院。各學科千差萬別,學校出臺一個政策一刀切,效果會很差,必須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賦予學院自主權。這一步邁出去了,學院機制好了,大學才能辦得好”。 重構教授委員會 然而,放權之后,如何應對各類改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如何避免學院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這也是張堯?qū)W所擔心的:“權下放后,如果學院沒有建立相應的權力使用和監(jiān)督機制,可能會造成誰有權就把資源往自己的口袋里裝,出現(xiàn)比學校管理時更加糟糕的現(xiàn)象。這樣的改革肯定就是失敗了?!?/P> 他說自己也聽到一些反映,建議學校不要把太多的權力下放到學院,“他們認為權力下放到二級學院后可能會更糟糕,因為缺少相應的管理和約束機制。” 中南大學的應對策略是借重教授委員會。張堯?qū)W說,以后學院在決定人事、學術、資源分配等事情時,不能只靠院務會或者黨政聯(lián)席會來決定,而是要先通過相應的教授委員會,例如人事委員會、分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等進行討論,有了相應的意見后再做決定。 為了防止教授委員會的利益小集團化、圈子化,學校重構了教授委員會的制度,設計為委員會委員兩年一屆,屆滿后改選三分之一,委員連任不能超過兩屆。 張堯?qū)W說,這是為了保證院里的每個教授都有機會成為委員會的成員并參與決策,“這樣的好處在哪兒呢?第一是委員們在制定政策時會有所忌諱,因為你這屆搞得太過分了,當你在下一屆不當委員時,別的委員可能也會整你。這是一個很好的制約。還有一點,就是新任委員在開頭的幾年不大可能犯大錯誤?!?/P> 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委員會已于今年9月選舉成立,左高山說,組成人員有9人,是由全院教授和副教授投票選出來的,“我作為院長票數(shù)最高,但我主動退出了教授委員會,這是為了保證他們工作的獨立性”。 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都對賦權和重新構架教授委員會表示贊許。 歐陽友權說,這一改革的初衷很好,也是為了教授治校。他說,學院辦學時,有時候會遭遇外界干擾,比如錄取研究生時,就經(jīng)常會接到有關方面打的招呼。以前他作為院長,一個人頂不住,以后這些事就都交由教授委員會集體決策,學院的抗壓性可能會增加。“不過,最后能執(zhí)行成什么樣子還有待觀察”。 左高山也說,教授不能只關注自己的事務,也要花時間放在公共事務上,“既然成立了教授委員會,明確是為了落實教授治校,教授自身應當珍惜,這不是說去當行政領導,而是要站在全院的立場上對人才培養(yǎng)、科研方向、學院發(fā)展等重大事項把關,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如果讓這個改革變了形,那就太可惜了?!?/P> “寧要不完善的改革,也不要不發(fā)展的等待” 張堯?qū)W曾在全校中層干部會議上這樣解釋這場改革:“寧要不完善的改革,也不要不發(fā)展的等待?!?/P> 2000年,中南工業(yè)大學、湖南醫(y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合并組建的巨型大學——中南大學,其母體學校原本只在民間的大學排行榜上徘徊于三四十名之間,合并后卻因強勢學科的劇增而直升至全國前20名之列。攀升幅度之大,在全國重點大學中絕無僅有。 在張堯?qū)W看來,雖然中南大學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還有更遠大的目標,他對這所大學提出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口號,呼吁全校要有危機感,要通過改革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術環(huán)境以及機制和體制建起來,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 但現(xiàn)實與目標的差距讓他產(chǎn)生了憂思,在學校的一次大會上,他這樣盤點家底:“雖然學校有16位院士,院士數(shù)量很多,工程院院士數(shù)量在全國排第二位。但是,我們優(yōu)秀青年教師人數(shù)和能在全國有點影響的就很少了,我們雖然有34位‘千人計劃’人才,但是‘千人計劃’有一個培養(yǎng)過程,真正在國內(nèi)產(chǎn)生較大影響尚需一些時日。另外,我們的長江學者和國家杰青獲得者少得可憐,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也非常少……總的來說,我們在人才隊伍上有亮點,但亮點下面也還有大片的黑地?!?/P> 張堯?qū)W對科研經(jīng)費和規(guī)模和產(chǎn)出并不滿意,他頭腦里有一本賬,也經(jīng)常拿出來跟教職工念叨:“2011年,我校的運轉(zhuǎn)經(jīng)費是30個億,清華是120個億,華中科技大學()去年的運轉(zhuǎn)費也是40多個億。而我們是5.3萬名學生,其中3.5萬名本科生,學生數(shù)在全國是第五位,清華有3萬多名學生?!?/P> 他對大學行政部門的臃腫也頗有微詞:“教育部是大部,也就470個編制,管理全國的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還有留學生等等。我們的機關有30個處,有600人!還不包括校領導、二級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也不包括我們的保衛(wèi)、后勤集團等的工作人員。大家想想看,是我們的工作多,還是我們的機關大了?!” 他甚至還會批評學校的品牌建設,“我到中南大學來,很多朋友問我,你怎么跑到武漢去啦?”在一次校內(nèi)的講話中,張堯?qū)W直言,“人家連你在哪兒都不知道,更別提關心你是不是一所特別好的大學。” 在張堯?qū)W看來,這些問題都擺在那兒,要解決,只能靠改革。 陳儒軍很支持改革,他甚至認為:“不僅中南大學需要這樣一場改革,整個中國高校都需要這樣一場改革。” 左高山也表示:“張校長來我們充滿期待,對他的改革也很支持,我所了解的學校絕大部分教職工也都持支持態(tài)度。他是真正懂高等教育的,看到了大學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路線圖,一步一步來,值得贊賞。一個學校要有改革才有活力,固步自封不可能有發(fā)展?!?/P> 吳敏也認為,中南大學“不改革不行”。他說,改革能否成功,關鍵看能否以人為本,“要讓更多的人從改革中受益,凝聚共識,不能簡單化、理想化,如果能平穩(wěn)地慢慢將一些不合理去掉,發(fā)揮合理的東西,改革就成功了”。(記者 葉鐵橋) (中國青年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黑龍江破高考戶籍限制 專家稱一線城市門檻高
·“校長推薦生”面試 考生被問元芳現(xiàn)象
·中國高考保送招生制度存廢引發(fā)爭議
·山東8類高考生享加分優(yōu)惠 4類考生優(yōu)先錄取
·莫言自曝“假學歷”擔心被人揭穿心里七上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