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浙江考生沈偉豪在家長和學校近千人的掩護下,終于完成了高考,卻永遠失去了在父親去世時刻孝親的機會。高考重于孝親,幾乎成了當今社會的共識,而這正是現(xiàn)行教育的可悲。 浙江考生沈偉豪在家長和學校近千人的掩護下,終于完成了高考(),卻永遠失去了在父親去世時刻孝親的機會。 我們無法不為“扯謊者”對考生細致入微的呵護而感動。在當前語境下,處在與沈偉豪直接相關的旁觀位置,很多人可能會作出相同的選擇。即使征詢考生本人的意見,他很有可能會強忍悲痛參加考試,因為他會覺得這是對父親最好的告慰。 高考重于孝親,幾乎成了當今社會的共識,而這正是現(xiàn)行教育的可悲。 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孩子承載著父母和四位老人的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是底層孩子最美的夢想;十年寒窗有沒有收獲,關乎家庭榮辱,還關乎學校的成敗,如此價值壓力,足以構成“高考重于孝親”的理由。 如果考生作出另外的選擇,也許不會這么感動,卻符合人性道德。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正是這樣,不要說讀書,哪怕是當官,也要以孝親為重。宋代張昌壽在朝做官,得知失散50年生母的線索后,棄官四方尋找,終于在陜州遇到已經七十多歲的生母。 古人說“唯有讀書高”,殊不知,這讀書主要是學仁義道德,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小心謹慎,平等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學有余力,而后學文,這文在古代指“六藝”等學問,相當于現(xiàn)在的理工科藝等知識。 不必怪沈偉豪七十多歲的爺爺,不必怪學校老師和校長,不必怪考生母親來圓謊,更不必怪湖北考生劉一芃的母親在“天堂”給兒子寫信。當我們還無法校正已經走偏的教育理念時,這樣的事還會發(fā)生。因為大家都以為這就是“愛”。 有如此“愛”的教育,社會上就有人為了所謂事業(yè)而不侍候病榻上的親人,不奔喪,卻引以為榮;也有人為了私利不顧人倫,不計成本。 一場考試,家長和學校讓孩子付出“孝親”的代價,人性“被泯滅”,這樣的教育大有反省的必要?!靶┲?,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毙⒂H何時重于高考,教育必將重現(xiàn)希望。 (長江日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揭秘高考答案買賣產業(yè)鏈 貪婪的欲望令案犯欲罷
·北京高考閱卷昨正式開始 六個機房全部封閉
·網(wǎng)上發(fā)帖稱高考試卷丟失 三男子造謠被行政拘留
·江蘇高校陸續(xù)公布2013招生專業(yè)目錄 今年“大變臉
·首次“試水” 異地高考真的遇冷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