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實習生 姚賢康 湯貞敏。 廣東學生今年碰上好幾件大事:呼吁多年的異地高考()政策,終于“開閘”了;廣東高考考生數(shù)達到73萬,成為全國高考第一大省;廣東提出新的目標,到2018年全省總體上率先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 近日,首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高規(guī)格舉行,國內知名的教育專家學者云集羊城,為區(qū)域教育現(xiàn)代化及南方教育高地建設把脈建言。期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和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一個是國家最高教育智庫,一個是我省最高教育智囊機構,南北兩位院長同本報記者進行了一場深度的對話,話題既有抽象的教育現(xiàn)代化,也有具象的異地高考政策,還有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高考改革,等等。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通訊員 粵教研 策劃/統(tǒng)籌:戎明昌 讓隨遷子女接受到現(xiàn)代化的教育,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舉,但必須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不是光給廣東增加高考招生計劃那么簡單。因為它涉及到整個教育體系、教育鏈條的問題,涉及到各級各類教育資源配置能力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其他公共服務能否配套進行的問題 湯貞敏 我們搞中外合作辦學,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合作辦學目的是為我所用、為我服務,根據(jù)我們的需要考慮跟誰合作、采取什么形式的合作,不能為合作而合作 袁振國 談教育現(xiàn)代化 優(yōu)化各級財政教育支出 南方日報:最近,廣東提出到2018年全省總體上率先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廣東目前距離教育現(xiàn)代化還有什么差距?需要在哪些方面發(fā)力? 袁振國:廣東省經濟發(fā)展水平在全國比較高,教育發(fā)展水平走在了全國前面。據(jù)我了解,廣東在教育投入方面提出到2020年教育經費要占財政總支出的25%,這在全國是最高、最有力的。由此可見,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非常令人鼓舞。 但關鍵在落實。廣東現(xiàn)在面臨一些特殊的情況,給我的印象,一是總體水平發(fā)展高,但不同地方差距大;二是流動人口特別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是個大問題,政府不知道該建多少學校,學校造好了可能沒人來,也有可能學校沒造好來很多人,受教育保障有困難。 廣東省一級擁有的教育經費比例在全國最低,這意味著省內整體調劑能力不強,這是造成廣東各地教育差距大的重要原因。要改變這個狀況,建議必須加大省級財政能力,加強省級政府統(tǒng)籌力度,平衡全省教育發(fā)展;同時各市、縣(市、區(qū))必須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充分保障教育發(fā)展需要。 湯貞敏:目前,廣東總體的教育現(xiàn)代化程度不夠高,城鄉(xiāng)區(qū)域教育發(fā)展水平差異還比較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還不夠豐富,教育方式和手段還不夠多樣,教育信息化、國際化程度還相對較低,因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還難以全面實現(xiàn),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整個教育系統(tǒng)、社會各界堅持不懈共同努力。為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省委、省政府這兩三年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教育規(guī)劃、重要教育政策文件,這些文件都很好,關鍵是要真正貫徹落實到位。 談異地高考 須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 南方日報:作為全國外來工第一大省,到2016年廣東將全面實施“異地高考”,讓異地務工人員子女也能接受到現(xiàn)代化的教育,您有何建議? 湯貞敏:廣東教育資源的豐富和教育發(fā)展水平的提升承受著比任何一個?。▍^(qū)、市)都要大的壓力,實施異地高考政策應當循序漸進。讓隨遷子女接受到現(xiàn)代化的教育,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舉,但必須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不是光給廣東增加高考招生計劃那么簡單。因為它涉及到整個教育體系、教育鏈條的問題,涉及到各級各類教育資源配置能力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其他公共服務能否配套進行的問題。 袁振國:廣東在異地高考問題上有巨大壓力,所以通過必要的限制,通過設定一些條件來調節(jié)人口流動,逐步滿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要求,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南方日報: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央把異地高考的政策制定權下放給地方,有推卸責任之嫌。 袁振國: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采取分權制,以地方為主,由于各個地方條件不一樣,因此必須根據(jù)各地的承載能力和社會發(fā)展實際需要來決定。 在實施異地高考政策的同時,中央也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來幫助和支持各個省份。比如對北京、上海、廣東人口比較聚集的地區(qū),中央承諾,不因為放開高考政策影響到當?shù)馗呖嫉匿浫?,還承諾會給當?shù)卦黾用~,保證名額不會減少。 另外,財政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對于隨遷子女人口特別多的地方,通過補貼或減免稅收給予幫扶,據(jù)我所知,廣東就在異地高考問題上得到了一定的轉移支付。 湯貞敏:對于廣東這樣承受巨大壓力的省份,實施異地高考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我們一是希望從國家層面能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政策設計,以使相關問題得到比較合理的解決;二是希望各級政府制定實施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要充分估量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落實的問題,努力掌控好教育資源配置,爭取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主動權;三是希望在所有基礎教育學校(含幼兒園)規(guī)范化、標準化、現(xiàn)代化建設上用同樣的指標體系來衡量,在考試招生、入學去向等方面實施公平公正的政策,加強督導評估。 南方日報:這幾年,教育界一直討論,解決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能不能采用教育券的辦法,讓錢隨人走。 袁振國:用教育券的方法基本不可行。因為生均經費在不同地方不一樣,像寧夏、四川,人均教育經費可能只有1000多元,但廣東人均經費可能要1萬多元,用教育券把錢帶過來,根本解決不了地方的問題。另外,師資、校舍、設備、土地等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教育券會增加很多的麻煩,也解決不了大問題。 談廣東考生讀好大學難 增重點大學在粵招生比例 南方日報:今年廣東高考人數(shù)達到73萬,躍居全國第一。有統(tǒng)計顯示,去年,廣東學生的一本錄取率只有約6%,是全國最低的省份之一。預計今后幾年,廣東考生讀好大學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于解決這一難題,您有何建議? 湯貞敏:廣東的高考生源跟大多數(shù)?。▍^(qū)、市)的生源趨勢有很大不同。大多數(shù)?。▍^(qū)、市)生源四五年前已呈下降趨勢,廣東多年來一直處于上升勢頭,估計要到2016年才會改變。 解決這些難題,我們一是期待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廣東豐富和發(fā)展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在現(xiàn)有高?;A上加快建設若干所高水平地方大學;二是期待國家有關部門在本科招生計劃、研究生招生計劃上充分考慮廣東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源的實際需求,給予充分傾斜,并在全國引導更多高水平大學投放更多的招生計劃到廣東;三是期待有關部門從廣東的生源趨勢、學生興趣和廣東高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能力等方面充分考慮進一步提高高考總體錄取率,尤其要注意調整優(yōu)化本科錄取批次學校結構,增加省內一本錄取院校。 袁振國:廣東的高考名額,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名額確實偏少。解決這個問題有多種途徑,一是國家應該調整政策,增加重點大學在廣東省投放比例,現(xiàn)在每年增加百分之幾,但是實際上增加的人數(shù)還不多。第二,建議廣東省要大力發(fā)展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加快發(fā)展高水平的大學,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第三,可以考慮通過合作辦學,為廣東省提供一些新機會。 南方日報:我注意到,前幾天廣東出臺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合作辦學的新政策。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審批權主要還在教育部(),一些學校反映流程手續(xù)比較繁瑣,呼吁放權。 袁振國:我們搞中外合作辦學,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合作辦學目的是為我所用、為我服務,根據(jù)我們的需要考慮跟誰合作、采取什么形式的合作,不能為合作而合作。 很多時候,外國大學是根據(jù)它的需要,以成本低、賺錢多、影響大來辦學。我們要考慮哪樣對我們更好,還要清楚是中國人辦大學還是外國人辦大學,在這個問題上要保持清醒,不能動搖。 至于明明對我們是有利的,而政策已經跟不上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調整政策。 南方日報:現(xiàn)在國內中外合作辦大學越來越多,但他們收取的高學費也引發(fā)教育公平的爭論,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袁振國:這是全世界的難題。我們已經要求,所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都要設立大量的獎學金,為那些優(yōu)秀的貧困孩子提供免費教育,甚至提供助學金。 湯貞敏:中外合作辦的大學學費相對較高,這有一定合理性,因為它的師資往往是面向全球招聘的,課程、教材和培養(yǎng)模式主要是從先進國家引進的,部分課程、學時可能要到國外完成。但要從長遠的角度合理地估計辦學成本、教育成本問題,同時要設置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在校內外為貧困學生提供大量勤工儉學崗位,減輕負擔。 談高考改革 應允許高校積極探索 南方日報:去年以來,高考改革讓人看到可喜的一步。繼去年南方科大采取“6+3+1”綜合錄取模式之后,今年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lián)合國際學院(UIC)、西交利物浦大學也采取了這一模式。下一步,教育部是否考慮將這一模式更大規(guī)模地推廣? 袁振國:高考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也是國家教育健康發(fā)展一個瓶頸,所以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胺诸惪荚嚒⒕C合評價、多元錄取”是我們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則。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學校都在積極探索,教育部也下放了很大的權力,讓有條件的學校自主招生。所以南方科大、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UIC率先嘗試了比較大的改革。我覺得這都是積極的嘗試,希望他們能越走越寬廣。至于能不能在其他學校推廣,可能還要實事求是,畢竟現(xiàn)在剛剛開始。 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高考錄取方法改革都還在探索中,到底是不是成熟、有效、得到大家的公認,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不要急于下結論,應該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特別像南方科大這些以改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大學,應該允許他們先探索。 南方日報:最近幾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話題很熱,每年到了2、3月,大中城市的中學基本上全校出動,社會很關心自主招生會不會變成“小高考”? 袁振國:首先要明白高校自主招生的意圖是什么,我們不能把目的和意圖混淆了。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基于統(tǒng)一考試招生制度有一些弊端,有一部分同學有優(yōu)異的創(chuàng)新能力、巨大的潛能、特殊的才華,但通過高考考不上大學,這就需要給他們另外的機會。 但是后來很多學校走偏了,變成爭奪優(yōu)秀生源的做法。更何況,教育部已經給了高校選擇生源的通道,不需要第二種辦法,所以我希望自主招生能回到原點,讓有特殊才能、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上大學。 湯貞敏:推進高校自主招生,要從國情、省情出發(fā),要回到自主招生的初衷上來,貫徹好素質教育理念,讓“偏才”、“怪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有進一步深造和充分發(fā)揮特長的機會。有關高校有必要重新思考“考什么”、“怎么考”這個問題,不要為爭奪面上的優(yōu)秀生源而將自主招生演變?yōu)椤暗诙€高考”,不要給大多數(shù)學生造成壓力、增加麻煩、加重負擔。 南方日報:有學者提出,能不能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您怎么看? 袁振國、湯貞敏:完全可以嘗試?!。▽嵙暽钏姆綄Υ宋挠胸暙I) (南方日報 李四方對此文有貢獻)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落榜復讀生之死拷問我們的教育機制
·重慶考生受困阜陽傳銷組織 求救紙條引發(fā)全城搜
·高考過后調理身體最重要 勿讓身體“加深傷害”
·武漢高考“勵志哥”暑期打工掙學費
·評論:誰讓高考變成博命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