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滿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國內多個地方出現(xiàn)了家長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情況。 何俊 攝
上學一星期 兒子哭著不愿意去 10月19日,在寶安龍華,記者見到了跟著爸爸媽媽在家的奧哥(小名),三歲半的他看起來似乎要比同齡的小朋友活潑、懂事。奧哥的父母都是河南人,而且都在內地當過多年教師,父親陳繼文現(xiàn)在是福田文化館的作文輔導教師,周一至周五則在家?guī)『ⅲ苣┑缴倌陮m做輔導。媽媽永梅是一名英語(論壇)教師,曾經(jīng)在龍崗一家實驗學校教書,后來辭職,給家附近的小孩輔導英語。 為什么會讓孩子“在家上學”呢?永梅告訴記者,應該把孩子送進小班還是留在家里上學,她們夫妻倆還為這個問題爭論過,“當時他父親很固執(zhí),一直不想讓他上幼兒園,說他有時間和能力在家教孩子,我當時不愿意孩子在家學習,覺得還是應該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因為當時社區(qū)就有人說我們對孩子太寵愛了,我覺得還是送進幼兒園好。”后來有一天,當陳繼文問奧哥愿不愿意去上學的時候,沒想到孩子很爽快地回答愿意,于是奧哥進了社區(qū)的幼兒園。 今年9月上學的第一天,兒子高高興興地上學,陳繼文卻非常舍不得,“覺得孩子在幼兒園肯定會沒有在家里學習好”。陳繼文所擔心的問題逐漸出現(xiàn)了,“比如他在家的時候喜歡在水龍頭下玩動力學原理的水車,我們也經(jīng)常跟他一起玩,而去了學校,他止不住自己的興趣也常去開水龍頭,這讓老師不喜歡。” 陳繼文說,而且夫妻倆發(fā)現(xiàn)平時在家活潑好動的奧哥安靜了許多,似乎也不快樂了,“那么小的孩子,被要求規(guī)規(guī)矩矩、服服帖帖,多可憐啊”。在幼兒園呆了一個星期后,一天奧哥哭著不愿意去上學,“自己說要在家里上學”。陳繼文說:“雖然當時我們心里也很難受,但是還是在教他要做個堅強的孩子。” “一天孩子晚上說夢話,‘我要做個堅強的孩子’。”孩子的囈語一下子觸動了夫妻倆的神經(jīng),在經(jīng)過慎重考慮后,夫妻倆決定讓孩子“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 讓孩子學習更自由 陳繼文告訴記者,之所以讓孩子“在家上學”,是因為夫妻倆有時間和精力,而且有教育方法。在家教孩子后,陳繼文開始每日寫下自己的育兒日記《在家上學》,并發(fā)在本地論壇上。他的育兒帖子引起了家長的關注,不少家長給他留言,探討在家教育孩子的利弊,交流育兒之道。 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倆參考不少教育類經(jīng)典書籍,還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收集資料。記者在陳繼文家里看到,一張一米多長的白板上寫滿漢字,而奧哥都能準確地讀出每一個字和詞語。永梅說奧哥已經(jīng)認識兩百多個漢字了。“所有的漢字我們都沒有特地去教,而是平時看書或者玩耍中潛移默化地教的。” 夫妻倆告訴記者,他們初步給孩子制定了一個“在家上學”的流程:早上8時半起來后,爸爸彈鋼琴,奧哥跟著爸爸學唱兒歌。上午爸爸媽媽在忙自己工作的時候,奧哥就自己在家看書或者玩游戲。中午午休后,爸爸或媽媽帶著奧哥去公園進行戶外運動…… “每個星期我們會帶他進行兩到三次的戶外運動。”陳繼文說,“在家上學的好處是給孩子更多自由,讓他更接近自然,也可以因材施教。”如今,說起孩子的教育,夫妻倆已頭頭是道。陳繼文說,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他指出,在幼兒園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多是強制性的,而且為了便于管理,幼兒園經(jīng)常給孩子看幾個小時的電視,帶孩子玩的機會不多。 永梅也表示,她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文化知識,希望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能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這些在幼兒園不一定學不到的,所以他們就只好自己在家與孩子做游戲,進行戶外互動中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自己挑選一些電視節(jié)目給孩子看,每天不超過半個小時,給孩子講故事、排舞蹈等,在玩樂中教育孩子,也讓孩子養(yǎng)成一些好的習慣。”永梅說。在夫妻倆看來,他們作出讓孩子在家上學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好,也很活潑,更快樂了。 一人太孤單 但家庭同盟難找 雖然目前陳繼文夫妻倆還沒有發(fā)現(xiàn)奧哥在家上學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他們也希望在深圳找到一些“在家上學”的孩子。他們希望,兒子在家能夠學點東西的同時也不孤單。 永梅告訴記者,從現(xiàn)在孩子的表現(xiàn)來看,各方面都不錯,由于平時帶孩子到戶外或游樂場跟小朋友玩,孩子性格外向,消除了當初怕孩子缺乏社交的擔憂。“不過,孩子還是有點膽小,比如別人搶他的東西,他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永梅說,“因為我們平時在家里就教他對人要有禮貌或者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等,但是遇到強勢的朋友,他就不知道該怎么處理了。” 陳繼文夫妻經(jīng)常上網(wǎng)查閱有關“在家上學”的資料,希望從成功的案例中獲取一些經(jīng)驗。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紛紛出現(xiàn)了“在家上學”的現(xiàn)象,有的甚至出現(xiàn)“學堂”出現(xiàn),但是夫妻倆在網(wǎng)上找了很久怎么也找不到深圳有類似的例子。“現(xiàn)在我們兩個人帶一個孩子,比較花費時間,而且有時候覺得孩子一個人比較孤單,如果有同樣的家庭,我們把孩子聚在一起,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這樣不僅父母更輕松,孩子學習也有伴。”不過,深圳的家長工作都比較忙,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現(xiàn)象還很少。 永梅說,夫妻倆打算讓孩子“在家上學”兩年,然后再讓他進幼兒園大班,作為升讀小一的銜接。“小學是一定要上的,畢竟這是目前我們國家的一個教育制度和模式,而大班是一個適應階段,讓孩子有一年時間去適應學校的氛圍和環(huán)境。”夫妻倆表示,他們并不期望孩子“在家上學”能學到多少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一些生活行為方式和性格的培養(yǎng),“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真誠、善良、有正義感等,多陪陪孩子”。在他們看來,這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做到,而學校教育是不可以替代的。 家長聲音 “自己的小孩自己管不了” 由于不滿幼兒園的批量化教育模式,近些年來多個地方出現(xiàn)了“在家上學”的案例。那么那些把孩子送上幼兒園的家長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呢?通過采訪,記者發(fā)現(xiàn)雖然有父母支持這種開放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大多數(shù)父母并不認同“在家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在家上學”會失去融入集體的機會,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 支持?? 孩子的天性得到發(fā)展 在網(wǎng)上看到陳繼文不斷更新的育兒日記,家住南山的李女士對夫妻倆非常佩服,并在網(wǎng)上“偷師”他們的育兒方法。她覺得,相比一些幼兒園的教育方法,陳繼文夫婦對兒子的教育似乎要好很多。 李女士4歲的兒子正在南山一家民辦幼兒園上小班,她沒想到幼兒園學習完全就像在上小學。“老師每天在教寫字、算術,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也是寫字、算術。”這樣的超齡教學讓李女士為兒子感到很難受,“我們做家長的真不愿意這么小的孩子就學這么多文化知識,同齡的小朋友都在學唱歌跳舞、出去玩耍、培養(yǎng)興趣之類的,我們也希望老師從這些方面下手,而不是去教讀書寫字。” 李女士說,看到陳繼文那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她很欣賞,覺得只有這樣教育孩子才能自由成長,天性也會自然發(fā)展,而不是一味地聽老師或者父母的話。“看到孩子那么辛苦,她真的很想像奧哥的爸媽一樣把孩子接回家。“但是我們平時工作很忙,自己也不是老師,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只好把他留在幼兒園,讓孩子慢慢去習慣吧。” 反對?? 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 “孩子的交際能力、協(xié)作能力在集體里才能培養(yǎng),沒有集體的環(huán)境怎么培養(yǎng)呢?”劉女士的孩子4歲半,正在幼兒園讀中班,她說即使學校再差也不會讓孩子“在家上學”。劉女士覺得孩子應該要在集體里成長,父母在家里教只是單方面的傳授,但孩子在集體里可以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以后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以后上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是要在大集體里的,孩子交際能力可能會缺失,而在學校孩子的主動性會加強,不會什么事都依賴父母。” 肖女士的孩子兩歲半上幼兒園,現(xiàn)在讀大班。“在家里他會覺得誰都要聽他的,但是在幼兒園里,他就會知道原來不是這回事。”肖女士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溺愛,孩子容易變得自私,在幼兒園可以讓孩子明白如何尊重別人。“有時候他以為學校的玩具是他的,就拿回家來,我會告訴他這是學校的,是公共財物,不是你的私人財物。你拿回來要告訴老師,老師允許的情況下你才可以拿回來,但是玩完立馬要還回去。” 溫先生的孩子在讀中班,他也覺得兒童主要還是要學習社交禮儀方面的知識,在心理上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早期教育還談不上因材施教的問題,能夠學一點禮儀方面的就可以了,知識方面等上小學后再去慢慢學。” 迷茫?? 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 除了擔心孩子的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之外,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也是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自己不懂怎么去教孩子,我覺得最好就是把他送到老師那里,在家他都不聽我們的話,但是在幼兒園他聽老師的話。到了培訓班,他就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他還是樂意的,所以我們就讓他上幼兒園。”柯女士說自己經(jīng)驗不足,所以選擇了讓孩子上幼兒園和培訓班。 “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說話孩子根本不聽,只會發(fā)脾氣,不知道怎么教。”說起自己的孩子,溫先生顯得有點無奈。他說,雖然現(xiàn)在的家長文化程度比較高,要在家教孩子的話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而且也需要很有耐性。 “在某些方面家庭教育比較有針對性,家長對孩子更了解,可能會比學校教育要好,但是孩子在學校有一個參照物,可與其他同學進行對比,這樣孩子學習也有動力。”家長彭女士說,不管家長多用心,由于親情的關系,在教育的角色上,老師的地位是家長所不能替代的,“很多時候孩子都不愿意聽家長的,家長怎么去教,有的甚至就任由孩子隨意發(fā)展,或者越來越寵壞孩子了。” 亞迪幼兒園王園長: 沒上過幼兒園很難適應小學 “孩子‘在家上學’是沒有什么益處的。”王園長說。相對于一些封閉性的幼兒園,在家上學可能更開放,孩子也可能從玩樂中發(fā)現(xiàn)一些探索,社會交往也會提高。但是,相比這一點,不好的地方反而會更多一點。王園長指出,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很難適應小學,“這是他們的一個共同性,我們幼兒園經(jīng)常有一些沒有上過幼兒園的插班生,這些小孩平時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交流,很難融入目前的教學生活中。” 王園長指出,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并不是照搬小學的學習內容,也不完全是讓孩子去玩耍,它是一個培養(yǎng)孩子習慣、與人交流,以及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教育階段。“而且不能太片面去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是一個群體,也是一個有社會交往需求的群體,而孩子更需要與人進行交往。”而家庭教育相對學校教育要封閉,容易讓父母溺愛孩子,同時,有時會由于家長的忽視,讓孩子出現(xiàn)很多安全事故,這也是在家上學帶來的危害。 深圳大學學前教育系副主任陸克儉: “在家上學”不應成潮流 陸克儉指出,出現(xiàn)在家上學很值得大家反思,這也說明目前中國的幼兒教育或者早教存在問題,不夠多樣化、也不規(guī)范。目前幼兒教育成為賺錢的工具,幼兒園不斷讓孩子報考不同的興趣班,“給孩子的東西應該是最正確、最純潔的,所以要再三篩選,而不是一味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母語還沒有學好就學外語。”而且家長也把孩子當做大人的雕塑品,為了滿足家長的愿望,讓孩子學不同的興趣,其實他們不知道,孩子很多興趣不是終身興趣。而且由于幼兒教育的不規(guī)范,中國的幼兒教育沒有出現(xiàn)應對不同孩子的需求,這樣一種有弊病的幼兒教育必定也會讓不少家長不滿意,探索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過,“在家上學”是一種現(xiàn)象還可以,若成為潮流就不太好。在他看來,家長覺得孩子在集體中應該像在家庭中那樣受重視這個出發(fā)點不對,小孩的成長不光只是父母的關愛,必須經(jīng)過社會集體,必須走入社會化之路。“小時候只是在家里的話,交往的人少,社會交往必將受到限制,就算聰明,以后與人交往還是存在問題。” 作為國家的公民必須有相同的素養(yǎng),這是家庭教育不能替代的,必須到學校大集體中去。家庭教師在國內還不能成為主導者,是一個教育的輔助者。而且,在家里教育孩子,很多家長沒有專業(yè)的學科教學法,也帶著情感、血緣去教育孩子,這樣一來孩子能力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被摧毀了,給孩子帶來壓力。”而且教育孩子不是靠親情,必須要嚴格,“親情教育必經(jīng)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他指出,孩子的學前教育應該以活動為中心,不能以知識為重要內容,進行感官教育,而不是視聽教育。“家長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各個不同階段必須有不同方法,學前階段就不能用小學教育的方法。” 與知識教育相比,孩子的健康、生命安全教育、衛(wèi)生保健以及運動鍛煉意識的教育更為重要。“學外語,念唐詩,舞蹈之類的,不是素質教育,而是一種技能,孩子沒有從中得到美感和修養(yǎng)教育,這只是因為家長重視表明的東西,家長虛榮心得到滿足,反而對孩子不是重要的,學會保護生命等重要的知識更需要家長去重視和教育。” 本版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向雨航 實習生 李少鋒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