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陶小莫 “從前以為當村官是在金黃的稻田里,我向農民兄弟講解和示范大學學到的農技知識。天色已晚時,我們一起有說有笑,扛著鋤頭,消失在夕陽的余暉里……”“現(xiàn)在,我的村官工作其實是一張報紙一杯茶……”在采訪了多名大學生村官后,記者發(fā)現(xiàn),他們不少人都頂著“村官”之名,被鄉(xiāng)鎮(zhèn)甚至區(qū)縣長期“借用”。(9月17日《人民日報》) 既然名為“村官”,就應該在村里工作,干村里的事情,與村民打交道?,F(xiàn)在,許多大學生村官被“借用”,實際上成了“鎮(zhèn)官”甚至區(qū)縣機關工作人員,無疑是名不正言不順,也與國家選拔大學生村官的初衷相違背。對當下大學生村官的這一窘境,其實中央組織部早有規(guī)定,一些地方也推出了“例行體檢”等手段,但回村對“村官們”而言并不那么簡單,為什么? 因為,大學生村官被大量“借用”,不能在村里發(fā)揮才干、貢獻力量,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人才資源的結構性錯配。首先,對很多大學生來說,他們并不具備在村里大顯身手的條件。正如一位做過多年村官的年輕人對記者所說:“你有充足的資金嗎?你有技術嗎?你很有魄力魅力嗎?如果有一項,那就可以試試,否則,你一個小年輕,在農村誰會買你的賬?”因而,大多數(shù)所學專業(yè)并不涉農的大學生,到村里任職之后,除了打打字、整理整理文檔,真沒多少事情可干。 其次,報道透露,借用基本上是“兩廂情愿”,不但很多村官愿意被借用,甚至還有村官跑關系要求被借用到鄉(xiāng)鎮(zhèn)。這實際上也告訴我們,不少大學生報名當村官,并不是想在農村扎根,他們有的是因為就業(yè)壓力大,權且為之,有的則是為了以后考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加分,將村官當成跳板。雖然他們在公開競聘時不會這么講,但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現(xiàn)實。 大學生村官制度已經(jīng)實施好些年了,應該說,對農村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毋庸諱言,在不少地方,大學生村官要么“一張報紙一杯茶”,要么被“借用”,并沒真正發(fā)揮出作用。破解“村官不在村”問題,除了要加強日常檢查和管理外,還要從源頭上采取措施,切實減少人才資源的結構性錯配。一方面,在選聘大學生村官時,要更多考慮他們所學是否與農村需求有關,避免“抓到籃里都是菜”。另一方面,不能將選聘大學生村官只作為組織部門的工作,要更多地了解和考慮村里的需求,發(fā)揮村的主動性,比如讓村里報用人需求、村領導參與面試招錄等。李 清(長沙晚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狀元村的教育賬:300戶人家200戶貸款供孩子上學
·浙大研究生擺出自助菜攤 創(chuàng)意很妙生意卻很淡
·北京擬在117所學校進行學生課業(yè)負擔督導監(jiān)測
·大學生村官要減少“結構性錯配”
·男童偷600元失蹤兩天 母親罰他跪橋頭體驗羞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