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首屆中國期刊質量與發(fā)展論壇開幕,300余名期刊界專家和管理者齊聚武漢大學,圍繞期刊質量與發(fā)展等問題展開研討。
就在此前一個多月,第37屆世界期刊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會議向世界傳遞出一個信息: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期刊業(y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廣告減少,發(fā)行量下降,發(fā)展步履維艱,很多刊物因經營虧損而不得不停刊。”本次論壇組委會主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中國期刊協(xié)會會長石峰認為,在這個時候舉辦中國期刊質量與發(fā)展論壇有著特殊的意義。
現(xiàn)狀:數(shù)量背后的質量隱憂
有報道曾指出,1978年對中國期刊來說是個重要的年份,它開啟了中國期刊發(fā)展的新紀元。從數(shù)量上看,1978年全國只有930種期刊,總印數(shù)7.62億冊,到2007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468種,總印數(shù)30.41億冊。
這是一組令人興奮的數(shù)字。對此,石峰客觀而冷靜地說,雖然我國的期刊數(shù)量已經稱得上大國,但還不是期刊出版的強國。“高質量的期刊不多,有世界影響的品牌期刊很少。”石峰說。
據統(tǒng)計,2006年我國科技工作者發(fā)表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和會議上的論文共有17.2萬篇,占世界論文總數(shù)的8.4%,居世界第2位;主要反映基礎研究狀況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所收錄的中國論文為7.1萬篇,占世界論文份額的5.9%。
“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論文要在國外發(fā)表?收入SCI的7萬多篇論文中有多少是在我國期刊上首發(fā)的?”石峰認為,究其原因還是我們期刊的影響力小、質量不高、實力不強,在內容上反映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學術成果、科技成果的期刊并不多。
石峰說:“結構不合理、重復出版嚴重,質量低下的學術期刊過剩。”這些由計劃經濟造成的同構現(xiàn)象,則是我國期刊業(yè)的又一嚴重弊端。
“就6170余種學術期刊而言,傳統(tǒng)學科和優(yōu)勢學科的期刊過多,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期刊太少。”本次論壇組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教授邱均平告訴記者,“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非常突出。”
資料表明,我國僅醫(yī)學類期刊就有1100多種,占科技期刊的1/4,其中內科學的期刊就有100多種。重復出版造成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嚴重影響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
“再比如,目前大學學報有2000多種,占期刊品種數(shù)量的1/4左右。學報本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但不少學報
石峰表示,由于一些期刊在選稿中把關不嚴,發(fā)表嚴重抄襲的論文,造成學術不端問題突出;還有一些期刊編校質量下滑,無錯不成刊,都嚴重影響了期刊的質量和聲譽。
原因:從認識偏差到體制問題
談到影響我國期刊質量的原因時,石峰認為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目前一些期刊主編社長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光靠質量做不大,于是重經營而輕質量;還有的認為一些質量不怎么樣的期刊發(fā)行量并不少,日子過得也挺好。”
“重經營沒有錯,問題是不能把抓經營和抓質量對立起來。”石峰分析說,沒有優(yōu)秀的質量作為基礎,要真正抓好經營也是很困難的,“抓質量是一種社會責任,相比經濟效益而言,社會責任是第一位的。”石峰說。
在石峰看來,缺少科學有效統(tǒng)一的質量評價體系則是影響期刊質量的又一因素。他說:“有的把發(fā)行量等同于質量,有的把影響因子簡單地作為質量標準,有的索性自稱為核心期刊,莫衷一是。”
據介紹,為了圖書館選購期刊的需要,北京大學圖書館在國內率先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后來又有多個單位發(fā)布類似的所謂核心期刊目錄。由于涉及范圍不同,做法不盡一致,更由于核心期刊的作用被“異化”,引起社會的種種非議。石峰表示:“關鍵的問題在于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和統(tǒng)一性。”
今年3月,由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和信息管理學院聯(lián)合編著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正式出版。邱均平認為,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應該奉行“分類評價、分級管理”的原則,并建立期刊準入和退出機制,以此來激勵期刊之間的良性競爭。“只有使那些質量低劣和嚴重資不抵債的期刊退出市場,同時新成長起一批期刊,我國期刊的整體質量才能有一個大的提高。”邱均平說。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學術期刊的生存環(huán)境不良”。石峰分析說,學術期刊一般不能完全靠市場生存,而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的虧損補貼又沒能列入財政預算,社會機構、學術團體等資助學術期刊的機制又沒有形成。當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從無奈之舉演變?yōu)樯斨篮?,無疑會對質量造成巨大沖擊。
對策:建立質量保障機制
石峰認為,全面提高我國期刊質量,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和逐步積累的過程,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尋求對策。
一是要大力推進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形成質量保障機制。石峰介紹了當前在期刊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除公益性期刊以外,大多數(shù)期刊要轉制為企業(yè),面向市場經營,用市場手段對質量差的期刊實行制約;解決集約化經營問題,使出版資源向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的期刊社集中,在全國形成若干大的期刊集團;建立退出機制和質量評價體系,要使期刊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二是建立期刊質量激勵機制。由于原有的國家期刊獎、雙百期刊評選、雙效期刊評選,或合并或取消,實際上期刊作為產品,目前一個全國性、權威性的獎項都沒有了。石峰表示:“缺少激勵不利于提高期刊質量,不利于期刊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三是用技術手段防止學術不端行為侵蝕。抄襲、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是學界、社會共同譴責的問題,也是期刊質量的嚴重隱患。石峰建議各類學術期刊可以試用由清華大學和同方知網公司研制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在使用中進一步改進該系統(tǒng)。
四是提高期刊隊伍素質修養(yǎng)。期刊隊伍素質決定著期刊質量,人才關乎期刊的未來。除了已經實行的資格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外,還應該加強培訓,開展研討,多角度提高編輯隊伍素質。
“目前期刊業(yè)發(fā)展確實面臨一些困難。”石峰認為,在困難的時候,要樹立信心,要看到光明;同時要苦練內功,這內功就包括質量,“有質量就有未來”。 |
[發(fā)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