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垃圾題目”,多讀科普讀物,教育專家呼吁——— 科學課應成為中小學“主課” 曾有調查顯示,62%的學生認為身邊沒有科學家……昨天舉行的2012年上海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發(fā)展論壇上,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倪閩景直面青少年科學教育的弊端,呼吁提升中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教育地位,與語數(shù)外一樣列為核心學科,幫助孩子們少做一點“垃圾題目”,少看一些穿越小說,多讀一些科普讀物。 科學教育有憂思 “61,52,63,?,46,18”,一道小學四年級的奧數(shù)題目,難倒了在場所有的中小學教師。一位男老師用手機上網求解,才搜索到答案。大家恍然大悟中紛紛搖頭:連成年人絞盡腦汁都難解的題目,卻要為難孩子們。“基本上,奧數(shù)競賽和真正的科學教育毫不相關,除了適合少數(shù)對此特別感興趣的孩子外,對大部分孩子都是‘垃圾題目’?!蹦唛}景指出,許多孩子被大人強迫著去學奧數(shù),反復做題目,錘煉的只是解題技巧,思維卻在原地打轉。這不僅是扼殺興趣、浪費時間,更是對孩子們活躍思維和聰明才智的極大傷害。 “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都在做題目,美國高中生已經開始研究做衛(wèi)星、造飛機、制潛艇了。”倪閩景說,我們的孩子們動手做實驗,通常也是為了證明課本上的理論和結果,用相同的方法和儀器,希望得出相同的結果。因此,中學生科學課程的動手實驗較二三十年前變化并不大,孩子關注的科學問題依然是垃圾利用、節(jié)約資源等。相反,國外一些學生科學動手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課本中未提及以及書本外的理論和結果,學生受到鼓勵開展不同的實驗,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得出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案和結論。 科學評價應更科學 真正的科學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科學家,更要培養(yǎng)孩子們廣泛地精通科學事實、方法、對象,具有一定的科學興趣、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能力。倪閩景建議,應該提高科學課在整個中小學課程中的比重,將其上升為核心課程,和語數(shù)外同樣受到重視,配以專業(yè)充沛的師資隊伍。目前,上海中小學的科學課有些是由其他學科的老師兼任,教學設置分分合合,不夠連貫沒有系統(tǒng),課堂內容局限于講述科學技能和科學知識。令人欣喜的是,崇尚科學教育、鼓勵動手創(chuàng)新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驗室已經在上海多所高中落地開花,今年將在小學和初中推廣。 中小學科學教育要不斷提升,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全面升級,不能只青睞表現(xiàn)好、回應老師快的優(yōu)秀學生。國內大學在選拔高中生時,也應該更具科學精神和科學眼光。今年華師大二附中一位高三學生調查研究了幾萬人的指紋和性格,得出結論是二者沒有關系。許多老師認為他的研究是失敗的。在上海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中沒有被錄取后,他卻收到國外一所知名大學的機票和全額獎學金,因為“看到了這名學生研究過程中散發(fā)的科學探究精神”。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中國移動校訊通”杯中小學教師論文大賽
·少做垃圾題目 專家呼吁科學課應成中小學主課
·“總悶悶不樂怕被別人超”小學生:第1名真可憐
·調研青少年教育 家長學生大倒“小升初”苦水
·小學生校車免費接送全覆蓋
|